引言
中醫文化是世界醫藥知識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寶石,中醫的理論不止是在醫學科技上的探索,更是古老哲學思維的別樣發揮。
中醫養生理念中的精華部分,既有著科學的先進性,又埋藏著陰陽儒道的思想韻味。唐代詩人蘇拯在《醫人》中寫道:“古人醫在心,心正藥自真!
在古老的中國,傳統的中醫從來不把人類的身、心完全的分隔開來。人生需要的是強健的身體,也需要開朗的心境,傳統中醫養生正是秉持著這個觀念,將休養生息作為健康觀的內核。
一、延年益壽之學,古代中醫保健機制的淵源
在過去的三年里,全球人類面臨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驗。這突如其來的傳染性疾病,讓各國醫學領域的專家都“披荊斬棘”的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。
在醫藥界如臨大敵的緊要關頭,中醫科學煥發出了別樣的生機。誰也沒有想到,在精密、先進的西藥面前,古老傳統的草本中藥,竟然成為了這場來勢洶洶之疾的有力抵抗。
其實,在現代人的眼光中,傳統的中醫科學已經慢慢被淡化了它擁有的價值,人們更多的把它歸類為無病無災時的保養機制,或者有點神秘的養生“寶典”。
但其實,中醫保健是有堅實的科學依據的,傳統養生觀包含著豐富的醫藥學先見。
古老而又新興的中醫保健機制,有著幫助人們延年益壽的美名,經過疫情的考驗后,越來越多專業人士開始重新發掘它的非凡價值。
中醫源遠流長,它隨著人文思想和科技水平的進步不斷結出新的科學果實。與傳統醫藥學歷史同樣悠久的,是中國古代的養生機制。早在先秦時期,《周易》、《莊子》、《論語》、甚至《呂氏春秋》都記載過許許多多保健知識。
同時,在我國悠久的醫學史上,還出現了華佗、葛洪、孫思邀等等貢獻卓越的先進醫學家。
老子作品有言:“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”,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認識到相反相生、修養保健的原理。
隨著考古的發掘,現代學者們也找尋到了越來越多有根據的古代醫學專著,在這些已經散失了一部分的古老扉頁上,關于古代養生的理念與邏輯,卻仍然能夠顯露出圓合的軌跡。
在中國醫藥著作《黃帝內經》中,就有養生專篇,而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被發現的十四種醫書里,養生保健門類的作品就多達七種,占比有一半之多。
中國人自古都把長壽作為福澤的標準,為了延年益壽,中國古代中醫不斷探索著人類與自然的生滅規律。在古代保健智慧之中,尋找規律、積極踐行是很關鍵的。
《內經》養生篇有言道:“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!边@里講到的生活準則,就是嚴格把握尺度。中醫養生認為,人的作息起居是和自然界的四季晝夜一樣的,都有常法和規律。要想擁有健康的體魄和精神頭兒,就要遵循著身體機制的規律來生活。
既不能過于懈怠,使得人精神萎靡;也不能過度疲勞,以至于消耗早竭。
這種觀點是具體針對作息而言的,古代中醫保健觀里的作息觀也能很好的解決現代人的熬夜問題。睡眠對于人來說是很重要的,在中醫科學中,睡眠不僅僅是不思考、休眠,更是身體各個器官、各部分功能的調整契機。
在適當的時間,原本應該在休眠、調整的器官如果仍然在超負荷的運作,那么身體的正常運行也就被破壞了。值得關注的是,這種傷害是日積月累而最終爆發的,相對而言,良好的作息睡眠規律也是一點一滴遵循后使人壽命延長的。
不難看出,中醫的養生講究循序漸進,常年堅持“一昔夕不臥,百日不復”,如是言也。 ?
二、天人相應之理,中醫保健原理的邏輯底蘊
傳統的中醫中有著不少黃老之學的內在邏輯。從如今高度發展的學術觀點來看,黃老之學的義理確實有著神秘、猜測的因素。
但對待傳統文化,應該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。在自然生發、邏輯運作甚至修身養性方面,古老的學說還是凝結著許多科學可靠的智慧成果的。
古人敬天,認為天道就是人道的范本。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,中醫養生理念也滲透了許多來自自然界的深刻體察。
動植物的生滅規律,四季晝夜的交替輪換,以及冷暖動靜的轉換契機,這些都與人的身體成長、保健養護息息相關。
根據順應天道的邏輯,中醫很注重陰陽互補。陽氣與自然的生發、溫暖一致,而陰氣則與收斂、寒冷相對應。想要養生長壽,當然就要準確的把握陰陽時段,采取恰如其分的保健措施。
古代中醫名著《脈法》就寫過這樣的內容:“圣人寒頭而暖足,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”。在中醫學說中,人的頭腦應當冷靜而非暴躁,因為頭部是集聚精氣神的部位,而下盤的腿腳,則是主管人的行動,應當活躍溫暖。
這種觀點與自然冷暖規律對應,則有了頭寒、足暖的保健理念。
在炎熱的季節,要通過自然物理的方式讓頭部保持清涼;在冬季,則要生火燒爐保持腿腳的溫暖。
讓人的器官與自然界的冷熱相互調和,使得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有一個更健康適宜的“工作環境”,這就是中醫養生觀順應天道的典型。另外,黃老之學很講究“物極必反”,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適合自己發展的范圍限度的。
比如,雨水應季而落就是潤物細無聲的營養之水,但若失控,就會導致可怕的洪澇。人的身體正如自然萬物,需要有節制、有限度的發揮效用,所謂保養,就是對這種限度的規律化踐行。
比如在飲食方面,大儒學家孔子就提倡“食無求飽”,這與《內經》主張的“食飲有節”是一致的。
祖先們在中醫保健上,很早就發現節制飲食可以養生,而過于飽食將對人體造成損害。
這一點,在當時科學水平有限的情況下,多少有著“人副天數”的成分,但在今天的醫藥界,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專業證明。
“甘脆肥濃,命曰腐腸之藥”,現代醫學已經證實,過于油膩、重口味的飲食對于人的心腦血管、腸胃健康都很不利。
這不僅僅是順應天理、節制規律的要求,而是糖分、脂肪等等元素過量攝入,確實對人的血壓血脂有消極影響。
對自然道理和生靈萬象的體察,構成了傳統中醫養生的基本遵循,在遠古雖不夠全面,卻也朝著可靠、有效的方向在邁進。
人類與自然界不可分割,自然界為人們提供生產生活的物質材料和起初條件,而人的生活與活動又會使得現有的自然條件產生新的變化。
自然規律是人們構建自身生命成長體制的一種范本!疤烊讼鄳钡睦砟钍侵袊軐W的一種思維,也是中醫傳統養生理念的重要邏輯。自然環境就是天道尋常,春溫、夏暑、秋涼、冬寒的四時交替,隨之衍生的是中醫人體保健的變化規律。
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傳統儒學的官方立場之上,主張“天是人之曾祖父”,古代醫藥學在這樣的思維中,也確實摸索出了非常豐富的保養法則。
三、形神雙修的中醫保健,古代養生機制的實踐效應
遵循天道自然的古代醫藥專家,在《素問·舉痛論》之中提到“善言天者,必有驗于人”,透過對大自然的研究,中醫學者對人體生物病理有著頗有現實意義的洞察。
醫者李杲曾經在土地、五行的研究基礎上,提出了有關脾胃保健的學說。與此相類似的,學者朱丹溪深入觀察了日、月變化的規律,悟出了陰常不足,陽常有余的生理保養規律。
古代中醫藥專家,用樸素唯物主義的研究視域,對當時的自然元素、天地萬物進行觀察研究,從身邊隨處可見的事物當中,探索出了人體運行的基本邏輯以及延年益壽的巧妙法則。
從先秦到明清,中國的醫藥技術和保健科學歷經著一個從無到有、越來越強大的發展過程。在歷史早期,中醫的發展還是比較局限的。
大部分的醫者可能并不完全掌握科學的醫療技術,一些鄉野地區的民間醫生,甚至還在采取封建、神化的手段“應對”復雜的人體疾病。
在遙遠的古代,中醫智慧和技術的兼備專家,要么集中在皇室,成為宮廷之內的御用太醫,要么就是隱匿在熙熙攘攘的煙火人群中。
前者有專門性,除了皇親國戚、王公貴族,尋常百姓是沒有機會得到這樣的醫療資源的,而后者,因為難以尋覓,幾乎也就得不到更廣泛的價值發揮。